效應因子是病原菌重要的毒力蛋白,可通過多種作用機制操縱寄主植物的防衛反應以利于病原菌侵染。解析葡萄潰瘍病菌—可可毛色二孢菌中效應因子與寄主—葡萄體內靶標互作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可可毛色二孢引起葡萄枝干病害的發生過程,但截止目前關于該菌中效應因子與寄主靶標互作機制尚未明晰。
近日,英國生物-植物科學類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JCR 1區,中科院1區,IF=7.298)在線發表了題為 “The woody plant-degrading pathogen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effector LtCre1 targets the grapevine sugar signaling protein VvRHIP1 to suppress host immunity” 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可可毛色二孢效應因子LtCre1通過與宿主糖信號通路關鍵元件VvRHIP1結合,調控葡萄免疫反應以促進病原菌侵染。
研究發現,效應因子LtCre1是可可毛色二孢毒力的關鍵調控因子,同時過表達LtCre1轉基因煙草促進了可可毛色二孢的感病性。通過酵母雙雜交文庫篩選,鑒定到了LtCre1在葡萄中的互作蛋白VvRHIP1(Vitis vinifera RGS1-HXK1-interacting protein 1),并通過雙分子熒光互補、免疫共沉淀及GST Pull-down進一步驗證了LtCre1與VvRHIP1的相互作用。將VvRHIP1穩定轉化至本生煙草后,發現過表達VvRHIP1煙草基礎免疫反應下降,同時對可可毛色二孢的感病性降低。進一步研究發現,LtCre1能夠競爭性與VvRHIP1結合,破壞VvRHIP1與糖受體蛋白VvRGS1的互作,干擾糖信號途徑的正常傳導,抑制寄主免疫反應,最終促進病原菌對寄主植物的侵染。該研究發現了可可毛色二孢與寄主植物互作的新調控因子,增強了我們對可可毛色二孢與寄主植物互作機制的理解,為枝干病害高效防控技術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院植保所邢啟凱副研究員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代農學院博士后周先貴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燕繼曄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我所彭軍波博士、張瑋副研究員、王訓成副研究員、李興紅研究員、聯合培養研究生曹陽、吳佳鴻參加了該研究。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31801686)、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杰出科學家(JKZX202204)和儲備項目(KJCX20190406)資助。
全文鏈接:https://academic.oup.com/jxb/advance-article/doi/10.1093/jxb/erad055/7036854?utm_source=authortollfreelink&utm_campaign=jxb&utm_medium=email&guestAccessKey=1ec8b4c6-a882-42e0-a7ad-e75d10f509be
2023年27日
來源:北京市農林科學院